【家风故事】别人的饭再好下肚也不香
“别吃别人的饭,别人的饭再好下肚也不香”。
“别要别人的东西,不是自已辛苦挣来的存不住”。
这是我的母亲,一个没有读过多少书,常年在田间劳作的一名极普通的农村妇女。自从我21岁参加工作,她就经常在我耳边唠叨这些话,让我要当个干干净净、清清白白的“官”。
我的家乡位于鄂西北一个常年缺水、经济也不是很发达的小县城。1995年我大学毕业,被分配到一乡镇站所。或许因为我是我们单位自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,或许是由于我的踏实肯干,工作不到半年,我就被单位委以主管会计。那时候,我们单位有一个类似于银行的机构,叫合作基金会,可以搞存贷款。为了顺利搞到贷款,我便成了所在乡镇小老板“拉拢腐蚀”的对象。这也让我——一个二十出头刚参加工作,手里就掌握着百万存款审核投放权的人,有点儿飘飘然。一段时间以来,我经常在外吃吃喝喝,不以为耻,反以为荣。
一个周末,很长时间没回老家的我喝得醉醺醺的,被人送回了家。母亲没有像以前一样,对我嘘寒问暖,而是绷着脸。我知道母亲生气了,但酒喝得太多,只能倒头就睡。半夜醒来,我听到母亲还在东屋里唉声叹气,小声和父亲说着话。我走了进去,问母亲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。母亲让我坐在床边,絮絮叨叨地给我讲了很多“吃人嘴软,拿人手短”的乡俚故事,每说到动情处,母亲都声音哽咽着重复一遍:“娃儿,别再吃别人的饭,别人的饭再好下肚也不香”。看到母亲如此,我如当头棒喝,明白自己犯了错,几乎声泪俱下地向母亲保证:“妈,儿子记住了,以后再不会接受吃请了。”从那以后,我推掉了大部份应酬,不再参加有利益往来的饭局。在那个年代的乡镇工作,这看上去有点儿“不入流”,但我一直坚持着,因为我始终记着母亲说的那句话:“别人的饭再好下肚也不香!”
参加工作的第一年,工资很低,满打满算,一个月工资也没有超过四百元。临近春节,想到自已从小到大,从来没有给父母买过什么 ,就委托在水库边的村干部,帮忙买了四条大青鱼,每条足有二十来斤,准备带回去让父母尝尝,就当给他们备年货了。由于年底了,单位的事挺多,我没有时间回去,鱼送来了又放不得,又请镇上一个面包出租车师傅帮忙,顺道送到老家父母那里。没曾想第二天一大早,面包车师傅就提着两只鸡和一壶香油到单位找我,说:“你妈太客气了,昨天拦着不让走,非要留我在你家里吃饭。我不肯,说有事儿,她非要送两只鸡和一壶香油给我。看,快过年了,你平时照顾我的生意,我都没给你表示点儿啥,还收你的东西,这咋行?所以就给你送回来了”。我听了,哑然失笑,知道母亲误会了,她肯定以为那鱼是面包车师傅送的。我把鸡收下送给了单位食堂,油送给了一位经济拮据的高中同学。春节回去,也没给母亲提起,就当是出租车师傅收了,为的是让母亲吃鱼吃得放心。母亲整个春节也没给我提过送别人鸡和鱼的事。正月初八,临上班走时,母亲提了两瓶酒,送我到公路边搭车,边走边唠叨道:“去年有个开车的师傅送了四条大鱼,我看鱼已经死了,就没退给人家。收了别人的东西,回送了两只鸡和一壶自家芝麻榨的香油,那鱼挺大,我估计不够。你去上班,顺道提这两瓶酒去给别人拜个年,就当回礼了。娃儿,你要珍惜现在的工作岗位啊。在外工作,一定要小心别犯错,更不能要别人的东西,不是自已辛苦挣来的存不住!”听着母亲的唠叨,我为母亲的纯朴而感动,眼眶不禁一热,从母亲手中接过酒,什么话也没话,扭头挤上了公共汽车。
岁月荏苒,转眼我也到了不惑之年,母亲将近耄耋,每次见面,越发唠叨,而我总是默默地听着,牢牢记在心里。也许是受了母亲的影响,对于女儿的教育,我也爱时时唠叨,希望女儿做一个勤俭、好学、懂事的人,一辈子能够做到心安理得。(作者单位:枣阳市南城办事处)